
融合本土文化 创新美育实践 | 2025年海口市数字媒体艺术课堂教学观摩和培训活动圆满举行
椰风轻叩三月的琼州,晨光漫过世纪大桥的脊梁。2025年3月7日上午,海口市数字媒体艺术课堂教学观摩和培训活动在海口市长流中学报告厅圆满举行。来自海南师范大学、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领导专家及海口市中小学美术教师齐聚一堂,共研海口市中小学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发展新路径。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专家
何素丹——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书法美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陈法明——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办公室副主任
吴伟强——海口市长流中学党总支书记
尹文涛——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
海口市各学段美术兼职教研员团队
主持人 海口市海景学校 赵景
本次培训分为三个部分:
活动一:课例展示《沙舞指尖轻》第一课时
活动二:课例展示《沙舞指尖轻》第二课时
活动三:何素丹教授专题讲座
【活动一】
课例展示:《沙舞指尖轻》第一课时
海口市长流中学 方姣凤老师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化、实践性的培养,通过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方式,最终达成学科素养目标。
情境营造:方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资料探索,通过调整灯光、触摸沙粒,感知自然材料的温度与质感。
实践启思:方老师以“握沙”指令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从“抓得越紧,流失越多”的现象中提炼人生哲理——把握分寸的艺术。
技法精进:通过“手掌向下抓”等细节指导,学生反复自主练习漏沙技巧,逐步掌握沙粒流动的韵律,完成从“玩沙”到“沙画创作”的跨越。
【活动二】
课例展示:《沙舞指尖轻》第二课时
上海世外附属海口学校 谢静老师
本节课采用教学纵深推进,实现技法与文化双浸润。
技法融合:谢老师系统讲授“撒、抹、点、掸、漏”五法,学生通过“沙画五子棋”游戏强化技能;
本土表达:谢老师以海南椰风海韵为题材,示范沙画创作,学生共同完成一幅《天涯掠影》,将撒沙成浪、漏沙为云的技巧化为地域文化载体;
节日创想:结合三八妇女节主题,学生运用技法创作祝福作品,沙粒勾勒出康乃馨与笑脸,传统文化与艺术表达相映成趣。
【活动三】
何素丹教授专题讲座:沙画教学创新路径解析
专家介绍:何素丹,设计学博士,国家高级技师,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书法美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南海工匠”。全国艺术类专业高考评委专家、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技能人才评价题库专家、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
在专题讲座中,何素丹教授以系统化视角,为海南中小学美术教师勾勒出沙画教学的创新蓝图,核心内容凝练为四大实践维度:
一、沙画赋能:解锁美育新价值
1.素养培育:剖析沙画艺术在激发学生创造力、锤炼审美感知力、强化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其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作用。
2.教学破局:通过沙粒的流动性与不可控性,打破传统绘画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在“偶然与必然”的碰撞中探索艺术表达边界。
二、课程设计:本土化与跨学科双轨并行
1.文化扎根:倡导以海南地域文化为课程底色,例如设计“南海渔歌”“黎乡图腾”等主题沙画单元,将海洋文化、民族纹样转化为教学资源。
2.学科联动:构建“沙画+”教学模式,如与语文结合绘制古诗意境,与地理联动呈现海岸线地貌,实现美育与多学科知识融通。
三、分层落地:三级阶梯破解教学困境
针对资源差异,提出渐进式解决方案:
1.基础层:低成本适配——用食盐、彩砂甚至咖啡粉替代专业沙画材料,降低创作门槛。
2.技术层:数字化延伸——录制沙画技法微课,支持学生反复观摩细节,突破课堂时空限制。
3.创新层:AI赋能互动——引入沙画轨迹模拟软件,实时生成动态创作回放,增强课堂科技感与趣味性。
四、生态共建:资源池助力长效发展
1.搭建共享平台,提供涵盖教案设计、本土文化素材包、学生作品案例的“沙画教学资源库”。
2.成立区域教研联盟,通过教师工作坊、校际沙画主题联展等形式,推动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
在活动的最后,海口市美术教研员尹文涛老师做总结发言,他对两位上课教师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何素丹教授助力海口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成长的倾囊相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海口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校成为数字媒体艺术课堂教学的示范点,以沙画艺术作为海口市数媒教学发展的突破口。
海风掠过椰林,世纪公园的灯塔已然亮起。这场发生在北纬20度的教育叙事,终将汇入海口市美术教育的星辰大海。当数字沙画中的女子侧脸呈现在巨幕之上时,我们分明看见——椰城美术教育的未来,正从南海之滨升起了新的旭日。
海口市尹文涛中学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与专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