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生态保护之重,悟国家安全之要——记海口市长流中学吴英志校长展示课活动
四月中旬,春光烂漫。在这春意正浓的时节,根据海口市教育局关于书记(校长)公开课的指导精神,也为进一步推荐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发展,全面发挥校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4月16日上午,海口市长流中学吴英志校长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地理展示课——《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吴英志校长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民日报》对马永顺事件的报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通过这个真实又极具感染力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二、课标导航,明确方向
吴英志校长向学生展示课程标准,清晰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有了初步的认知架构。
三、新课讲授
(一)知识讲解,层层深入
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到热带雨林地区的雨林被破坏,再到湿地萎缩、河流断流等典型生态问题,吴英志校长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生态退化现象。在展示过程中,吴英志校长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说出生态退化的概念、表现及特点,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态退化的严峻现实,并了解到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生态退化表现。
在展示图片后,吴英志校长抛出:“生态退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等一些列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退化与自然环境及国家安全的关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将地理环境与国家发展相联系,从多维度分析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念。
(二)促进思维,提升能力
在生态退化知识讲解后,吴英志校长组织学生围绕我国不同类型土壤侵蚀的分布、原因、影响和措施进行合作探究。并结合学生的发言,针对土壤侵蚀问题进行了补充指导,进一步剖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的成因差异。
(三)方法总结
总结答题方法,强化答题能力。补充完土壤侵蚀的知识要点后,校长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科生态退化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四)引入AI设问,创新教学体验
在系统讲解完土壤侵蚀的答题方法后,吴英志校长巧妙引入AI技术,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深度。通过引入AI设问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科技为地理学习带来的变革,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探索热情,也为我校地理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融入乡土地理,深化生态认知
针对生态退化问题,吴英志校长进一步将教学内容与海南本地生态问题紧密结合,聚焦海南石碌铁矿土壤侵蚀问题展开乡土地理教学。通过对海南石碌铁矿土壤侵蚀问题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土壤侵蚀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家乡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将乡土地理内容融入教学,也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生动且切实的载体,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素养。
(六)课后作业
结合学生学情,吴英志校长布置了分层作业。通过这种分层练习的设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进一步深化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知识的理解,有效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师生互动
整堂课的课堂氛围活跃,吴英志校长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难点问题,吴英志校长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给予适当适时的点拨。
听课领导和教师
海口市教育局陈运敏教研员、海口市第一中学教师、海口市长流中学学校领导及教师认真观摩了本次公开课。
此次《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校长公开课,不仅是一堂知识与思维的盛宴,更是一次教学创新与素养培育的深度实践。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内在关联,提升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为我们年轻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受益匪浅。未来,我们也将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坚实基础,书写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