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校园新闻

“舞影绘山海,雅艺燃校园” ——2025年海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之走进长流中学活动纪实

发布者: 海口市长流中学
时间: 2025年06月26日

  艺术是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更是心灵深处的诗意回响。2025 年 6 月 22 日晚 8 时,海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嘉积中学舞蹈团专场演出在海口市长流中学启幕。这场融合海南文化底蕴与青春活力的艺术盛宴,以翩跹舞姿为校园注入灵动气韵,让师生在舞步中触摸历史脉络、感受民族精神。

  艺术劲旅:载誉而来的文化使者

  琼海市嘉积中学舞蹈团自 2000 年创建以来,屡创佳绩:近百次斩获国家、省、市级舞蹈比赛金奖,《边关沉月》《万泉河》《南海随想》等作品连续八届摘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一等奖,更被教育部授予海南省唯一 “艺术展演活动精神风貌奖”“杰出贡献奖”。2023 年,舞团代表中国中学生赴印度尼西亚参加 “世界舞蹈日” 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校园舞蹈的魅力。

  雅艺绽放:多元舞台上的文化叙事

  海口市教育局体卫艺处任林林科长、长流中学党总支书记吴伟强、琼海市嘉积中学艺术中心主任颜业岸、海口市长流中学校长吴英志、海南省沈娜中学音乐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沈娜及工作室秘书王海芳、海口市长流中学副校长吴经坚及各部门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吴伟强书记在致辞中强调:“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舞蹈以肢体语言诉说历史与情感,愿同学们在美育熏陶中让艺术种子生根发芽。”

  大幕轻启,开场舞《向新出发》以灵动舞步与亮片服饰交织成 “流动的银河”,点燃全场期待。随后,12 个兼具历史厚度与艺术张力的作品依次上演:

  《下南洋》:用肢体镌刻民族迁徙史诗

  编舞以民国海南先民 “下南洋” 史实为蓝本,通过佝偻的脊背、颤抖的竹编行囊与踉跄的舞步,还原华侨漂洋过海的苦难历程。舞者身着土布麻衣,腰间系挂铜铃,每一个跪地匍匐的动作都伴随清脆声响,恰似海浪拍击船舷。音乐融合海南渔歌《哩哩美》与南洋甘美兰乐器音色,当群舞以 “人链” 造型模拟邮轮甲板时,舞台背景投影出 1920 年代海南港口老照片,该作品凭借极具张力的叙事入选中国文联 “携手筑梦” 项目,并在 “荷花奖” 终评展演中以 “具象化历史记忆” 获评委盛赞。

  《嵩山晨曲》:武术与舞的禅意共生

  作品创新性地将少林拳、南拳等武术招式拆解为舞蹈语汇:马步定势时胸腔的起伏呼应晨钟鼓点,旋子转体带起的衣袂如嵩山云雾翻涌。灯光设计以青灰色为基调,配合雾森系统营造山岚效果,当舞者以 “童子拜佛” 造型定格时,背景电子屏浮现《少林寺》电影经典台词 “禅武合一”。编舞总监透露,为还原武术精髓,舞团特邀请嵩山少林寺武僧团指导三个月,最终呈现的 “拳掌生风” 质感让现场武术爱好者掌声雷动。

  《秋风秋雨》:倒叙镜头下的巾帼英魂

  以秋瑾就义前的独白为叙事主线,通过 “旗袍破碎”“刀剑落地” 等意象化动作推进剧情:当舞者单膝跪地模拟受刑场景时,颤抖的手腕与紧握的纸卷(虚拟《绝命诗》)形成强烈对比。服装采用渐变血色旗袍,随舞蹈情绪由乳白渐变为暗红,配乐截取古筝曲《临安遗恨》加速段落,配合舞台左侧悬挂的 “鉴湖女侠” 书法投影,将 “秋风秋雨愁煞人” 的悲壮意境推向高潮。演出中,饰演秋瑾的舞者眼含热泪完成 360 度旋摔动作,引发观众席阵阵抽气声。

  《耕海人》:《更路簿》里的蓝色基因传承

  以海南潭门渔民航海手册《更路簿》为文化锚点,舞者手持仿古老罗盘与棕绳,通过 “测风”“掌陀”“撒网” 等程式化动作,重现明代渔民开拓南海的壮举。舞台地面铺设 LED 动态海洋背景,当群舞以波浪形队列翻滚时,灯光投射出《更路簿》泛黄书页的投影,其中 “自大潭去干豆门” 等古航海术语清晰可见。该作品获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作品奖,评委点评其 “用舞蹈抢救了即将消逝的海洋文化记忆”。

  《共潮生》:浪花间的两岸血脉联结

  编舞以台湾海峡浪涛为意象,大陆与台湾舞者分别着蓝白两色舞衣,通过 “浪花对撞”“手拉手环岛” 等互动造型,演绎两岸青年 “同饮一江水” 的情感共鸣。高潮部分,30 名舞者用身体搭建 “跨海大桥”,LED 屏同步播放福建与台湾沿海实景画面,配合童声合唱《鼓浪屿之波》的改编版。该作品摘得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于 2025 年央视 “开门迎春晚” 舞台亮相,导演组评价其 “以最柔软的肢体语言诠释了最深厚的民族情感”。

  《南海随想》:军帽与海浪的血色交响

  以 1950 年海南岛战役为历史背景,通过军帽抛接、枪刺舞化、船体摇晃等动作,还原解放军渡海登岛的 56 天征程。群舞以蓝色绸布模拟琼州海峡巨浪,独舞演员佩戴的仿铜军帽在灯光下折射金属光泽,帽徽五角星随跳跃动作闪烁。音乐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与海南黎族鼻箫旋律,当舞者以 “人墙” 造型模拟登陆艇冲锋时,舞台后方投影出战役路线图,该作品一举揽获 “荷花奖” 终评展演、全国校园舞蹈大赛等六项大奖,被军事文化专家称为 “红色题材舞蹈化表达的典范”。

  随着舞蹈推进,台下不少同学仿佛看见祖辈们在惊涛骇浪中漂泊的身影,泪水与掌声交织成河,让这段沉睡的历史在舞台上重获新生。

  其他特色节目亮点

  长流中学男生合唱团的《南屏晚钟》,重现 1940 年代上海老歌的雅致;《顶家女》以傣族竹楼生活为原型,舞者银腰带碰撞声与葫芦丝旋律相得益彰;《英姿》将京剧水袖化为 “剑穗”,通过 3 米长绸的空中挥舞,演绎穆桂英挂帅的飒爽豪情;《博物馆之夜》用现代舞解构青铜器纹样,打造 “文物活起来” 的沉浸式体验。

  薪火相传:舞姿里的文化接力

  当《南海随想》的最后一个军礼定格,舞台上泪光与掌声交织。有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耕海人》里的罗盘让我读懂爷爷的航海日志,《共潮生》的浪花让我想给台湾网友发去舞蹈视频。” 这场演出以艺术为桥,不仅让海南本土文化、红色历史与多元民族艺术在校园绽放,更让美育实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接力 —— 正如嘉积中学舞蹈团颜亚岸主任所言:“每个舞步都是文明的密码,愿青年学子在肢体叙事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

  致谢与展望:以艺为媒,共赴未来

  在此特别致谢活动主办单位海南省教育厅,其长期推动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 项目,为全省师生搭建了触摸文明脉络、感受艺术真谛的珍贵平台。美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的必修课。这份对艺术教育的坚守,正让海南校园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沃土。